剧情介绍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评论:

  • 布鸿波 1小时前 :

    虽然设定很有趣,但连导演自己都觉得扯,于是用了130分钟疯狂向观众解释合理性,使一部特效灾难爽片丧失了最基本的趣味性。

  • 仆宵雨 0小时前 :

    爆米花特效大片,设定还算有趣。女朋友不让我吃爆米花,哭了。

  • 凯家 6小时前 :

    AI:关我屁事。另外哈利贝瑞和于文文,真的不是一对儿吗

  • 卫红 8小时前 :

    从《赘婿》等近两年的国产ip可以看出,制作方都是生意人,自然是各方都要讨好。女性觉醒、女性就业、新时代男女关系、商业模式,再套个架空王朝的壳子。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挺不错了。

  • 卫浩擎 3小时前 :

    但,光凭这大场面特效也算值回票价了。火箭在海啸中拔地而起,月球碎片砸向地球,飞船在月球庞大又复杂的基地建筑体间的追逐……这些场面的视效做得确实都还挺不错的。好想再在杜比影院看一次《星际穿越》啊!真的是我心目中的科幻No.1了!

  • 咎虹英 3小时前 :

    好莱坞果然在退步啊……

  • 支映秋 6小时前 :

    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片从《后天》的惊艳到《2012》的宏大场面,科幻灾难片也有硬科幻的《独立日》。但是本片确实乏善可陈。结构上是传统的老套路结构,即双线并行,地上体验灾难,天上体现科幻(一线逃生,一线英雄主义拯救世界)。灾难的部分在前期铺垫之后,故事和情感大部分都落在了主角们的亲情上,逃生的过程中虽有大场面但整体格局很小,感觉只有这两家人在体验灾难。科幻上概念和脑洞是有的,但是缺乏可信度,代入感低。毕竟《后天》感觉真的会发生,《2012》当时甚至让很多人信以为真。作为硬科幻,面子不算新颖,里子依然还是AI叛乱的老梗,所展现特效和节奏也不能让爆米花族满意。影片质量还可以,故事整体还是偏无聊,睡了两次才看完。

  • 全微婉 1小时前 :

    一本正经的扯淡,但是先不说合理性,有些科学的东西,还是有点道理的!例如基因链生命体的诞生与月球的确是有关系的。 另外全世界就一个艾默里奇,轻点喷吧。时不时就拿出一部灾难或科幻的片子给大家看,不是挺好个事嘛!!

  • 戈孟君 1小时前 :

    外太空灾难突然划向科幻AI,更是临时架空出来一个人类起源故事。节奏控制简直比片里的灾难还要灾难。地表的支线情节完全就是强塞硬给,地表灾难群像更是一点没有。没有渺小个体面对天塌时的表达,只有一股脑地拯救苍生,牺牲煽情概念生硬得像走流程,又是呈现典型老掉牙的美利坚官僚概念。完全打不过《2012》和《后天》

  • 乐新雪 7小时前 :

    从剧本到导演、演员、特效...,最后到观众,全部都在敷衍了事。

  • 卫瑞水 5小时前 :

    以及,虽然说月球是一大科幻梗,但是对于外星人的引入总觉着不太爽欸。就,来个畅快的灾难片,其实也不错呀,甚至可以不用主角力挽狂澜解救全人类的桥段…

  • 俊雅 4小时前 :

    “但这次我试着把它写成三部曲,我想如果我拍续集,我会让它更像《星球大战》的原作,第二部会有巨大的悬念。”听听罗兰·艾默里奇的野心!脑洞是开得够大了,从地球飞上了月球,可惜逻辑和表现力都跟不上。视觉特效的确壮观,不过由于《后天》和《2012》珠玉在前,故并没有引起震撼。

  • 斛叶嘉 1小时前 :

    就是文戏太多的灾难片,后面转型为科幻片。就观感很无聊,后面的特效土到掉渣。

  • 徐新林 2小时前 :

    BDOer狂喜。在2022年的美国科幻灾难片里,你甚至能听到白人救世主说“我们的中国朋友给我们提供了某某设备,有了它我们可以直接干啥干啥。”

  • 叔星纬 5小时前 :

    电影院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一个闲着无聊打发时间的老哥 一个人浪费两个小时四个人就是八个小时 为这八个小时感到可惜

  • 卫燕青 6小时前 :

    “但你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 伊嘉福 9小时前 :

    其实还可以,主要是三个主演都很好。有几个镜头挺讨巨物爱好者喜欢的。科幻设定还行吧但不能细想。这就是那种日常出门吃饭之后随便进影院无脑看看效果的片,奈何现在已经快没这种日常了……

  • 初香 5小时前 :

    可能设定本身就是最大的原罪吧,好好地灾难片非要加入科幻元素,我就是单纯的想看月球毁灭,结果告诉我月球是人造的,空心内部亿万年前人类最后残存的家园。所以落点是让现在的人类警惕AI意识觉醒吗?灾难不够灾,科幻不够新,亲情不够煽,逻辑又太多硬伤,确实是泛善可陈,9点多亿的投资,华谊实惨!

  • 卫哲明 7小时前 :

    虽然还是没能跳出想象力的极限。但以另一种方式让我过了把一探月球内部的瘾。

  • 帆琛 7小时前 :

    我靠,连二十年前的《天地大冲撞》和《地心抢险记》都不如。前半截再加把劲就赶上《富春山居图》了。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